癣用什么药草 藓用什么草药

皮肤病用药 小金金 2024-07-06 19:09 37 0

中草药:苦楝皮的功效与作用

抗菌作用、驱虫作用 简介 苦麻皮即苦楝皮,为楝科植物川楝的干燥树皮和根皮。春、秋二季剥取、晒干或除去粗皮晒干。它是一种中药名,其呈不规则板片状、槽状或半卷筒状,长宽不一,厚2~6mm。

苦楝皮有清热,燥湿,虫的功效,用根皮可驱蛔虫和钩虫,但有毒,时要严遵医嘱,体弱及肝肾功能障碍者、妇及脾胃虚寒者均慎服苦楝皮。苦楝皮为楝科植物川楝的干燥树皮及根皮,别名苦栋、楝树果、楝枣子、苦栋树、森树、翠树、紫花树、川栋皮。

苦麻皮就是苦楝皮;杀虫,苦楝皮主要含苦楝素、中性树脂、楝树碱、鞣质及香豆素的衍生物。苦楝素能麻痹蛔虫、蛲虫头部神经环,使其不能附着于肠壁,并能使肠肌的张力和收缩力增加,故有驱虫作用,并对皮肤真菌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。

清热,燥湿,杀虫。治蛔虫,蛲虫,风疹,疥癣。

苦楝树的药用价值主要是苦楝皮,苦楝皮生产性昧归经疫苗苦,寒。有害。归肝、脾、肝胆经。生产作用疫苗除虫,疗癣。生产运用疫苗用以寄生虫、蛲虫、钩虫等证。本产品有除虫之效,对寄生虫、蛲虫、钩虫均有极强的毒死功效。

扫帚叶子功效与作用

1、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、利水通淋、溶解尿酸扫帚苗有清热解毒的功效,能够改善由于上火引发的身体异常症状,比如口臭、口干舌燥、咽喉肿痛等。扫帚苗有利水通淋的功效,能够将体内多余的水成分排出,治疗淋症。扫帚苗有溶解尿酸的功效,能够治疗由尿酸过高引发的疾病,如尿中毒、痛风、尿路结石等。

2、叶子也可以被人类食用,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。清肠解毒它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,可以清除体内积累的垃圾和毒素,加速肠道蠕动,促进粪便的产生和排泄,在排便时起到清肠解毒的重要作用。扫帚苗也是一种具有利尿消肿作用的健康食品。它能进入肾经,改善人体肾功能,加速人体尿液的产生和排泄。

3、扫帚苗有清热利湿、利尿通淋、止痒的作用,可以用于湿热下注,热结膀胱所致的小便短涩疼痛、淋漓不尽、心烦易怒、夜寐不宁等。也可以湿疹、荨麻疹、结节性痒疹、风疹、妇女外阴瘙痒等瘙痒性皮肤病的治疗,可以配伍苦参、白藓皮、黄柏等外洗。现代药理研究,地肤子有对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。

清癣草的药物机理

秦草本中药治疗机理有四大优势:一:药力集中,药达病灶不但迅速杀灭表层的病菌原体而且能拔出深层的致病原体,达到杀灭的目的。

清藓草主要是外用每天早晚各一次,其治疗可分四步骤走:《一个疗程为30天》第一疗程:开始皮肤有痒感,像蚂蚁在爬行,以后逐渐减轻,鳞屑逐渐脱落,增厚的皮肤变薄。第二疗程:病变皮肤越来越薄,从头向下开始清退,皮肤不再瘙痒,汗毛孔通畅,病轻处基本恢复。

杀菌抑菌,止痒消炎。用于湿热蕴结或血热风燥引起的皮肤瘙痒;神经性皮炎、湿疹、足癣及银屑病等瘙痒性皮肤病见上述证候者。适用于牛皮癣、头癣、体癣、股癣、手足癣、花斑癣、神经性皮炎、玫瑰糠疹、脂溢性皮炎、疥疮、湿疹、粉刺痤疮等顽固性皮肤病。

此古方发展至今是一种经验药,不是从理论上推测的祖方,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或消减此古方已经成为了一种验方,经过几千例患者实际验证后认可的药方,经过西安秦草本中药研究所一系列研究和改进,2010年面世,正式命名为 清藓草。

猫眼草的用法

主痰饮咳喘;水肿;瘰疬;疥癣;无名肿毒 【用法用量】外用:适量,熬膏外敷或研末调敷。内服:煎汤,3-9g;或入丸剂。 【附方】治颈淋巴结结核已破成管:猫眼草煎熬成膏,适量外敷患处。治癣疮发痒:猫眼草研末,香油或花生油、猪油调敷患处。

猫眼草的使用方法 【功能主治】祛痰,镇咳,平喘,拔毒止痒。【用法与用量】外用:适量,熬膏外敷或研末调敷。内服:煎汤,3-9g;或入丸剂。【选方】①治颈淋巴结结核已破成管:猫眼草煎熬成膏,适量外敷患处。***《河北中药手册》②治癣疮发痒:猫眼草研末,香油或花生油、猪油调敷患处。

猫眼草的用法分为外用和内服:- 外用:适量猫眼草熬制膏药外敷,或者研磨成粉末后调制成敷料。- 内服:煎煮猫眼草后饮用,一般用量为干猫眼草3-9克;或者将猫眼草与其他药材搭配,制成丸剂服用。

猫眼草鲜品用量6--20克,要配伍其他中药一起服用。肺癌偏方 方剂1 沙参、怀山药、鱼腥草、半枝莲、白花蛇舌草各30克,天冬、麦冬、桑叶、知母、川贝、阿胶(烊冲)各9克,茯苓12克,生地15克,三甘草各3克制用法:水煎服,每日1剂。

猫眼草的用法 - 外用:适量猫眼草熬制成膏药外敷,或研磨成粉末后调敷。- 内服:煎煮成汤,剂量为3-9克;也可制成丸剂服用。

泽漆 别称 五朵云、猫眼草、五凤草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大戟目 科 大戟科 属 大戟属 种 泽漆 分布区域 江苏、浙江 采收时间 春夏采集全草 用 量 三钱至五钱 毒 性 有毒 贮 藏 置阴凉干燥处 入药部位 全草入药。性 味 味辛、苦,性微寒。